亲,您好!欢迎来到油气资产共享平台
首页 > 动态资讯详情
石油石化行业数字化转型潜力无限
发布时间:2023-04-23
浏览数量:770次

19世纪中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现代石油工业由此诞生,经历了20世纪的初步发展和高速增长,石油工业在21世纪迎来了转型新时代。如今,数字经济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能源行业正面临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通过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无限潜力和广阔前景。

近日,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信息技术交流大会暨油气产业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召开,聚焦国内外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探讨了数字化技术推动技术创新、能源转型的方法途径。

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将其作为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的重点举措。

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2~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至45万亿元,数字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21.6%增至39.8%。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我国将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人事部部长李坤平表示,建设数字中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今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调整、科技创新国际战略博弈空前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生产力和数字经济、促进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赛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介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数据在经济、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期,《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和《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陆续发布,因此要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石油石化行业是数字转型的主战场,行业全价值链条长,数字技术将会全方位渗透它的全过程、全环节,实现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的“三流合一”,促进数字化和绿色化的产业融合,为行业升级奠定基础。

在勘探开发生产方面,我国依旧“缺气少油”,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强化精细勘探,勘探数据处理解释,都对大算力和云计算、人工智能提出需求;在管网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国管网将从16万公里建设至24万公里,基本实现油气“全国一张网”,管容交易平台的开放和市场化迫在眉睫;在炼化领域,已实现了数字工厂等智能化探索和实践,在“减油增化”、炼化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上,仍需要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支撑;在销售领域,随着国家成品油市场开放,竞争愈加激烈,我国加油站非油品销售收入占比不到10%,国外平均占比则在30%~40%,因此需要探索传统油企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专家表示,石油石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石油石化企业的必由之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能源领域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需要高度重视价值体系优化和创新重构、集成创新、数据资产化建设、数字化转型场景落地、网络安全这五个方面。

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着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数字化转型的急迫性日益增强。在“双碳”目标下,科技创新和能源消费升级的趋势必然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这就要充分发挥这些行业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化转型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绿色效率的优势和成本的优势,正在成为石化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海油副总裁孙福街表示,应进一步增强数字化意识,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北斗等技术的应用,全面推进数据治理及应用系统整合,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共同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为构建石油和化工行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中国作出新的贡献。

数字化转型潜力无限、任重道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介绍,预计到2023年,全球约50亿美元的GDP与数字技术创新相关,预计到2025年,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斯伦贝谢、哈里伯顿等油气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研发投入占比将达18%,随着智能技术的应用,可降本20%以上。

Nabors公司的全自动陆地钻机PACE-R801包括电动钻台机器人、电动铁钻工、电动抓管机器人、iRacker排管与装卸机器人四大核心单元,应用了视觉识别、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在没有人员操作干预下,在美国二叠纪盆地完成了第一口水平井全自动化作业,完钻井深6071米,钻井周期缩短了4天,碳排量降低了15%~20%;哈里伯顿的智能旋转导向系统iCruise,基于物理模型、BHA数字化映射及实时分析机器学习算法,优化井眼轨迹、推荐最佳转速;斯伦贝谢DrillOps Automate系统,可兼容连接交流变频驱动钻机,并对钻机装备“方向盘”进行部分或完全控制,替代人工操作实现“自动驾驶”钻井模式,目前已在全球16个国家近百部钻机配备……这是国外油气企业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在钻完井领域的成果。

近年来,国际石油公司纷纷进行了以智能油田建设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主要特征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实现油气田生产全面感知、智能操控、预测预警和优化决策,在全流程化管理、持续生产与决策优化,以及创新解决方案方面卓有成效。他们普遍以数据生态为基础,以业务流程为核心,构建智慧云平台,以解决信息资源集成共享难的问题。国际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从“N”到“1”的平台化协同共享新时代。

当前,我国能源行业正面临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通过数字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有无限潜力和广阔前景。

李坤平表示,石油石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走在央企的前列,在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国内石油石化企业更应该乘势而上,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与油气全产业链的融合应用,打造一批智能油气田、智能炼厂、智慧管网、智能制造工程。

中国石化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石化工业数字化转型管理新体系,例如研发云边端石化智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孵化了面向煤化工、化纤、生物化工等细分行业的ProMACE平台。同时,中国石化积极推动全产业链智能生产运营和转型升级,开展了中原普光、江汉涪陵、胜利海洋三家智能油气田建设,建成油气藏、单井、管网等七大业务应用;试点和推广了16家智能工厂,其中九江石化、镇海炼化等8家企业被工信部评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同时承担工信部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探索和实践“材料基因组”智能研究院的建设,在科研领域从经验的指导实践模式转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的新模式。

中国石油打造智能油气田,聚焦现场作业智能操控、生产运行智能管控、勘探开发智能协同研究和经营管理智能决策;在打造智能炼化方面,编制了《炼化业务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技术导则》,涵盖计划调度、工艺技术等22个分册,推动炼化业务由“燃料型”向“材料型”转变;在着力打造智慧销售、智慧天然气销售、智能技服、智能工程建设、智能装备制造等方面卓有成效。

中国海油打造了智能油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厂、智能贸销等,例如在恩平油田建成国内首个海陆一体化协同运营平台,累计实现台风模式生产近300小时;在海油发展公司常州院建成国内首个涂料生产智能工厂,年产量提升400%,减少用工成本50%;海油商城上线3年来,累计交易金额破万亿元。

国家管网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业平台,聚焦感知、监测、预警、处置、评估五种能力,推进“一个平台+8个重点场景+11个常用场景”项目群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针对我国上游信息化建设情况指出,在数据共享及标准化采集、信息系统应用深度和广度、信息化与自动化集成能力、新技术创新应用水平及信息化对生产作业一线的支撑能力等方面仍与国际领先油公司存在差距,应将数字化转型重点放在数据、平台、业务应用与网络安全上,构建“数智石油”的上游生态,需要在管理体制、信息支撑、发展理念、工作模式、运营管理、科研方面努力。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同时面临新能源替代、减碳、减排、安全等诸多挑战,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竞争力。但目前,石油石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不高、智能装备硬件水平相对落后、行业标准制定较少且不易推广、复合型人才和高端人才依旧缺乏等问题,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零事故”应成为网络安全目标

沙特阿美首席执行官阿明·纳赛尔2022年9月称,网络攻击是公司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近年来,国际能源公司网络安全事件频发。2021年3月,壳牌遭攻击导致数据泄露;2021年12月,加拿大天然气供应商Superior遭遇勒索软件攻击;2022年7月,立陶宛能源公司Ignitis Group遭受了十年来最大的DDoS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相关业务被迫中断……同时,国际政治的博弈也激化了网络空间的对抗,以数字权力和科技利益为争夺目标,网络安全领域的对抗成为重要手段,原先小规模网络攻防逐步转为高强度网络对抗。

数字化的本质决定了数字化发展必然带来新风险,一切皆可编程则意味着漏洞无处不在,万物均要互联则让虚拟世界的攻击有机会造成现实世界的伤害,大数据驱动业务则使得数据安全成为重中之重。当“软件”定义世界,政府运行、城市运转、企业经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架构在网络、软件和数据之上,也就架构在了一个非常脆弱的基础之上。

能源安全关系国家安全,能源企业也因此成为网络安全监管的重点。目前,国家面向关键基础信息保护的法律和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完善,网络安全法、密码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等级保护制度、关键基础数据保护制度、数据安全制度等法律、政策、标准有机衔接,形成了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提出,在网络安全保护制度基础上,实施重点保护,应遵循以关键业务为核心的整体防控、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动态防护、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协同联防三项基本原则。

在这样的背景下,“零事故”应成为网络安全保障的目标,要实现业务不中断、数据不出事、合规不踩线。但是“零事故”并非“零攻破”,网络包括终端、服务器、数据库及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当个别终端、服务器或其他网络资产被破坏,若能迅速采取措施,例如隔离、停机、弹性恢复等,没有影响办公和对内对外业务,就依旧是“零事故”。

奇安信集团副总裁韩永刚表示,网络安全保障需要强化联合作战、精准防护和深度运营。网络安全是一个技术体系,单一的产品无法实现安全,必须有很多执行不同任务的安全产品联合作战,实现功能互补,才能实现网络安全的目标。数据贯穿业务系统的各个层面,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数据被窃取、破坏和滥用,因此需要精准防护。而深度运营的目的在于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确保合规,又让网络安全“免疫力”不断提升,更好地解决日益复杂的安全难题。

留言板
提交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服务反馈
选择注册身份
资源入驻
找资源
下一步
返回顶部